龙桥村村景图
龙桥村是革命老区村,位于漳浦县南浦乡中部,为南浦乡人民政府所在地。龙桥村共有605户,2198人。全村有耕地面积2578亩,有大片山地,主要种植麻竹和果树,年产竹笋30000吨。
近年来,龙桥村立足资源特色,将南浦竹笋打造成农业主导产业,并不断拓展产业链条,依托南浦乡的万亩竹林绿海,结合特有的红色资源,打造出红色资源与竹林生态相结合的农旅融合发展特色。
龙桥村先后获得省美丽乡村庭院示范村、省美丽乡村小公园(小广场)建设典型等荣誉称号;2023年被列为省乡村振兴促进会、基金会“百村千品”挂钩村。
01
抓产业兴旺
做强竹笋产业全链条助推乡村振兴
龙桥村所在的南浦乡是一块四面环山的盆地,土地肥沃,有小龙溪流经,水源丰富,加之特有的气候条件,为发展竹业生产创造良好的环境。近年来,龙桥村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做大做强竹产业,将竹笋产业逐渐发展壮大,不仅活跃了乡村经济,同时也铺开了一张“村在林中、房在绿中、人在画中”的美好画卷。
龙桥村实行竹笋规模化种植。龙桥村所在的南浦乡竹笋种植面积约1.5万亩,竹笋因口感清脆、无苦涩味被列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而龙桥村竹笋日产量高峰可达20~30万斤,竹笋产业已成为龙桥村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明星产业。
为了做强竹笋产业,龙桥村通过党建引领,成立了茂安竹笋种植合作社。合作社的竹笋除了直接供应给浙江、广东两省多个城市的大型商超和高端餐饮店,还成功地搭上电商快车,通过各大电商平台以及直播带货等新兴销售模式,直接送达全国各地的消费者。同时,借助“南浦竹笋”入选名特优新目录的机遇,龙桥村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平台,拓展竹笋的销售渠道,提高竹笋流通效率,确保竹笋种得好、卖得俏、群众增收节节高。
村民在收笋
为了做大竹笋产业,龙桥村积极与外界合作,拓展竹笋产业链条。龙桥村与后坑村等周边村庄联动,依托绿竹笋等特色农产品和生态资源,探索“党建+农旅”模式;还依托竹编等非遗资源,通过与漳州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党支部共建,成立电商直播助播团队,利用线上直播的方式推广竹编手工艺品,破解传统工艺销售难题,打造特色手工艺品牌。这种创新的市场推广方式不仅提升了产品的知名度,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02
促农旅融合
结合竹林生态与红色资源
探索特色发展路径
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龙桥村也在不断进行生态环境的整治。作为九龙江南溪上游的重要区域,龙桥村重点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2024年以来累计退养生猪900余头、蛋鸭4500羽,拆除猪舍鸭棚1200㎡,并通过常态化巡查防止复养,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加大对村庄生态文明建设,以家庭为单位推进庭院绿化、亮化,通过示范户带动连片改造,形成布局协调的美丽庭院集群,同时,当地通过推进畜禽养殖整治、人居环境提升等措施,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生态基础。
整治后的龙桥村复商铺
龙桥村依托1.5万亩竹林资源,形成“竹海绿颜”生态景观,并成为农旅融合的重要载体。龙桥村还依托南溪沿岸生态资源,将荒裸地块改造为“龙桥公园”,增设公共座椅、户外健身器材、公厕、停车场等设施。同时,融入党建文化元素,举办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文艺巡演,打造兼具生态景观与红色教育功能的公共空间,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结合。
龙桥村“龙桥公园”
龙桥村结合红色文化资源与竹林生态,形成“绿色+红色”的特色发展路径,挖掘乡村旅游潜力。???
作为革命老区村,龙桥村所属的南浦乡保存有“红军楼”(中共漳州中心县委旧址)等红色遗址,墙壁仍存1932年中央红军标语,成为红色教育的重要场所。龙桥村通过拍摄纪录片、整理革命素材(如西路红军历史遗物)、建设“红军之家”等方式,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吸引游客参与红色主题教育活动。
结合“闽南井冈山”车本村等区域红色资源,漳浦县将龙桥村纳入全域红色旅游体系,通过“红色文化名城”建设提升乡村吸引力。龙桥村以竹林生态和红色遗址为核心,串联“红色生态休闲观光线路”,游客可体验竹林徒步、红色遗址参观、农耕文化互动等多元项目,形成“游山玩水+红色教育”的特色模式。
综合:福建日报、漳浦融媒、漳浦新闻网等
编辑:文剑
审核: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