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典型案例丨大松村:激活梯田经济多元联动发展 深耕梯田文化拓展农旅融合
最新动态
典型案例丨大松村:激活梯田经济多元联动发展 深耕梯田文化拓展农旅融合
2025-08-041

平和县大溪镇大松村

激活梯田经济多元联动发展

深耕梯田文化拓展农旅融合

大松村村景图

大松村位于漳州市平和县大溪镇北部,是革命老区村,拥有千年梯田文化的古村落。当晨雾漫过灵通山麓,现代观光栈道与古老农耕文明在此交织,勾勒出农旅融合的生动图景。

变革始于系统性振兴实践。大松村曾经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单一。近年来,大松村通过"特色产业+生态治理+文化赋能"的组合拳,发展特色产业多元业态联动发展,运用墙绘艺术创新打造壁画走廊,深耕千亩梯田文化拓展农旅融合等做法,成为漳州市乡村振兴示范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9年1.8万元增至2024年3.6万元。

大松村先后获得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省级森林村庄、国家森林乡村等荣誉称号。2023年,大松村被列为省乡村振兴促进会、基金会“百村千品”挂钩村。


发展特色产业

从传统农耕到多元业态联动发展


近年来,大松村依托千年梯田资源,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旅融合创新,打造出兼具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成为平和县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本。

为有效解决种田效益低、抛荒撂荒严重等制约乡村振兴发展的难题,大松村创新党建引领下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模式,实施“小田改大田”工程,完成50亩梯田机械化改造,实现农田灌排化、生态化、田园化的先行先试“试验田”。大松村还响应全县种植结构调整政策,将低效蜜柚园恢复为梯田,累计退果还耕960亩、退果还粮260亩。

大松村梯田

在此基础上,大松村引入功能性稻米种植,引进"隆望两优889"双季稻品种,亩产达580公斤。同时,在海拔480米的梯田带配备物联网智慧监测系统,实时预警墒情虫情,农药使用量减少40%。此外,大松村配套建设的胚芽米加工厂,使稻米溢价达30%。

在运营模式上,大松村采用“公司+基地+农户”三方结合模式运作,村集体提供土地,农户负责种植,平和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统筹销售。    

为了配合发展大松村的梯田经济,大松村配套观景栈道和农事体验区,吸引游客前来体验耕作乐趣,使亩均产值从1200元提升至6800元。2024年举办的稻田艺术节吸引游客2.3万人次,带动农产品销售超百万元。

在发展特色产业上,除了发展做大做强“梯田经济”,大松村还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多元业态联动发展。大松村通过招商引进大陆首家生产单一麦芽威士忌的酒厂,采用"企业+合作社"模式,年收购本地玉米300吨,带动周边50户农户发展订单农业。2024年新建的观光走廊,将酒窖参观与山地骑行路线串联,形成"工业+文旅"特色板块。

依托99%的森林覆盖率,大松村发展林下种植200亩,2024年更通过碳汇交易获得18万元收益,实现"叶子变票子"的生态转化。通过发展"林下种植+碳汇交易"模式,200亩生态林年产生态效益超50万元。同时,大松村还配套建设的研学基地,更让农事体验变成"活教材",年接待学生团体超3000人次。


拓展?农旅融合

从梯田文化到农耕特色项目多元发展


近年来,大松村依托国家地质公园灵通山辐射作用,深耕千亩梯田文化主题,整合了灵通山、大芹山等点、线文旅资源,擦亮千亩梯田名片。2022年以来,大松村投入560万元建成观景台等旅游配套设施,为打造观光胜地、摄影基地、研学基地等多元业态奠定基础。

大松村的大松梯田共有1000余亩,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大松村近年来通过“园改耕”恢复梯田500余亩,投资560万元建设千亩梯田配套设施,打造出层次分明的梯田景观带。项目涵盖千亩梯田观景台、环山漫道、休闲驿站等网红打卡点,设计稻田艺术节、农事体验营等项目,推动传统农业向“景观化+体验化”转型,形成“种植—加工—观光”全链条。同时,大松村流转200多亩土地,打造生态水稻示范区,全力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梯田项目推动了“小田改大田”50亩试点,机械化耕作提升效率,土地流转激活规模效益。

大松村梯田风光

作为革命老区村,大松村通过联合本地企业共建灵龙谷等景区,开发农耕体验、生态观光等特色项目,形成“观光+摄影+研学”多元业态,灵龙谷景区带动村财年增收2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1500元;

大松村灵龙谷

同时,大松村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和农耕传统,绘制文化彩绘墙,让乡村风貌焕发新活力。


如今的大松村,拓宽的6米进村主干道串联起智能路灯与古树公园,530米雨污管网让生态优势持续增值。这个曾藏在深山的村庄,正以"生态为底、文化为魂、产业为核"的发展逻辑,探索着山区乡村振兴的可持续路径,书写着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来源:福建日报、东南网、平和融媒体中心

合稿:文剑

编审:李丁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