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这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灵秀之地,不仅有着丹霞地貌的奇观和醇香四溢的岩茶,还孕育了深厚悠远的朱子文化。八百年前,理学大儒朱熹在此著书立说、授徒讲学,其思想光芒照耀千古。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位一代大儒同样对饮食之道有着独到的见解与要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朱子家宴。如今,在武夷山市巷子里餐饮有限公司总厨、闽菜大师黄佳旺的手中,这一承载着理学精神与文化密码的宴席得以重现与创新,成为武夷山又一璀璨的文化名片。
朱子家宴:饮食中的理学精神
朱子家宴,远非寻常宴席可比。在朱熹看来,饮食并非单纯的享乐,而是关乎修身养性、践行礼仪的重要环节。朱熹在《朱子家礼》中强调“饮食约而精,园蔬逾珍馐”,追求简约而精致的饮食风格,反对铺张浪费。在食材选择上,注重时令与本地特色;在烹饪方法上,讲究原汁原味,不过度加工;在用餐礼仪上,强调长幼有序、彬彬有礼。这些理念构成了朱子家宴独特的精神内核。
朱子家宴中的“文公菜”便是这种理念的集中体现。这道以朱熹谥号命名的传统菜肴,选用武夷山本地猪五花肉、地瓜粉等简单食材,通过精细的刀工和恰到好处的火候,呈现出清淡鲜美、软糯适口的特质。既无奢华炫目之态,又有回味无穷之妙,恰如朱熹为人——朴实无华而内涵深厚。
薪火相传:
黄佳旺的朱子家宴传承与创新之路
作为国家中式烹调一级高级技师、福建闽菜大师,黄佳旺与朱子家宴的缘分可谓深远。深耕烹调领域多年的他,凭借精湛厨艺在国内外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屡获殊荣,专业能力备受业界认可。然而,最让他魂牵梦绕的,还是如何将朱子家宴这一文化瑰宝传承并发扬光大。
“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这是黄佳旺在恢复和开发朱子家宴过程中始终秉持的原则。为了真实还原朱子家宴的历史风貌,他潜心研读《朱子家礼》《朱子语类》等典籍,走访朱熹后人及地方文化学者,搜集散落在民间的朱子家宴菜谱和烹饪技艺。同时,他结合现代人的饮食习惯和健康需求,对传统朱子家宴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黄佳旺看来,朱子家宴的精髓在于“和”——食材之间的和合,味道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餐桌之上人与人的和谐。基于这一理解,他在保留朱子家宴核心精神的基础上,大胆引入现代烹饪技术和营养学理念,使古老的朱子家宴焕发出新的生机。
以“文公菜”为例,黄佳旺在保留传统制作工艺的同时,对配方进行了微调,降低油脂和盐分含量,增加膳食纤维,使其更符合现代健康标准。他还根据《朱子语类》中提到的朱熹饮食喜好,开发出“朱子喜饼”“五夫莲子羹”等新菜品,丰富了朱子家宴的菜单。
黄佳旺与武夷文公菜
道在器中:朱子家宴的菜品哲学
朱子家宴的每一道菜品,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黄佳旺通过精心设计和烹制,使这些菜品不仅味美,更成为传递朱子文化的载体。
“半亩方塘”是朱子家宴中的一道汤品,其名取自朱熹《观书有感》中的名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这道汤选用武夷山清澈的山泉水,配以当地产的鲜菇、竹荪等食材,慢火炖制而成。汤色清澈见底,宛如一方明镜;汤中食材错落有致,恰似天光云影在水中徘徊。品尝此汤,不仅能感受到山泉的甘甜和菌菇的鲜美,更能体会到朱熹诗中那种澄明透彻的境界。
“格物致知”是一道以武夷山特产竹笋为主料的热菜。朱熹强调“格物致知”,即通过探究事物原理而获得智慧。这道菜选用春笋最鲜嫩的部位,切成均匀的薄片,简单调味后保持竹笋原有的清甜爽脆。食客在品尝时,能够清晰地感受到竹笋的纹理和质地,仿佛在“格”竹笋之“物”,体会自然造物的精妙。
“格物致知”与“鸢飞鱼跃”
“鸢飞鱼跃”则是一道展现武夷山水之美的菜品。朱熹曾以“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来形容宇宙的活泼生机。黄佳旺选用武夷溪流中的鲜鱼,采用清蒸技法,最大限度保留鱼的原味。装盘时,将鱼肉塑造成跃出水面之态,周围以蔬菜雕刻成飞翔的鸢鸟,整道菜栩栩如生,充满动感,传递出朱熹对自然界生机勃勃的观察与感悟。
通过这些精心设计的菜品,黄佳旺将朱熹的哲学思想与美学追求融入饮食之中,使朱子家宴成为可品尝、可感受、可思考的文化体验。
礼食合一:
朱子家宴的用餐仪式与文化体验
在黄佳旺的设计下,朱子家宴不仅是一系列菜品的组合,更是一套完整的文化体验。他从《朱子家礼》中汲取灵感,恢复并改良了朱子家宴的用餐仪式,使参与者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感受到传统礼仪文化的魅力。
朱子家宴开始前,会有专门的司仪引导宾客行“入席礼”,依照长幼尊卑顺序就座。座次安排严格遵循传统礼仪,体现朱熹“序君臣父子之伦,列夫妇长幼之别”的思想。入座后,司仪会简要介绍朱子家宴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为整个宴席奠定庄重而典雅的基调。
宴席进行中,上菜顺序也经过精心设计。遵循朱熹“饮食之品,必求其精;饮食之节,必求其和”的理念,菜品按照由淡到浓、由简到繁的顺序呈上,使宾客的味蕾能够逐步适应,充分领略每一道菜品的独特风味。每上一道菜,服务人员都会简要介绍菜品的文化典故和制作特点,增强宴席的文化教育功能。
宴席结束后,还有“辞席礼”,宾客需向主人表达感谢,主人则回以谦辞。整个流程庄重而不拘谨,典雅而不做作,使参与者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传统礼仪的魅力和朱熹“彬彬有礼”的君子风范。
“在朱熹看来,饮食不仅是满足生理需求,更是修身养性、践行礼仪的重要场合。通过朱子家宴的完整仪式,我们希望让人们重新思考饮食的意义,找回对食物、对自然、对他人的敬畏与感恩。”黄佳旺认为,恢复这些传统礼仪并非为了复古,而是为了让现代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重新体会饮食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
守正创新:
朱子家宴的现代价值与未来发展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朱子家宴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黄佳旺深知,简单的复原不足以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生存下去,必须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才能让朱子家宴真正“活”在当下。
首先,将现代营养学理念融入朱子家宴的开发中。作为国家高级营养配餐员和健康管理师,他仔细分析每道菜品的营养成分,进行科学配比,确保朱子家宴不仅美味,而且符合现代健康标准。他减少了传统宴席中常见的油腻菜品,增加了蔬菜和粗粮的比例,使宴席更加均衡健康。
其次,他注重朱子家宴的视觉呈现和体验设计。通过与当地艺术学院合作,他开发了一套兼具传统韵味和现代美学的餐具和餐厅装饰,使朱子家宴的整体环境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同时,他还引入了多媒体技术,在宴席过程中播放与朱子文化相关的影像资料,增强宴席的文化沉浸感。
在黄佳旺的手中,朱子家宴不再只是历史文献中的记载,而是活色生香的文化实践。通过他的努力,朱熹的饮食哲学得以从故纸堆中走出,成为当代人可品尝、可感受、可思考的文化体验。这不仅是烹饪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血脉的延续。
面对未来,黄佳旺有着更为宏大的愿景:“我希望朱子家宴不仅能成为武夷山的一张文化名片,更能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味觉这一最直接、最感性的途径,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朱子文化,体会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END-
作者:杜松
图片:黄佳旺提供
制作:林荫
编审:李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