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典型案例丨新建村:一村多品新业态 绿道景观长廊生态宜居
最新动态
典型案例丨新建村:一村多品新业态 绿道景观长廊生态宜居
2025-01-103

平和县国强乡新建村

一村多品新业态

绿道景观长廊生态宜居


新建村全景图

地处平和县国强乡西北部的新建村,是著名的革命红色村落,也是历史悠久的古村,地处漳州第一高峰大芹山脚下。因地理位置交通不便,经营产业单一,信息不灵等原因,曾是省级贫困村。

短短几年时间,新建村通过发展一村多品新业态,立足丰富的红色历史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建设生态宜居乡村旅游康养胜地,助推乡村持续振兴。

几年时间,新建村人均收入从2019年人均纯收入1.92万元到2022年村民人均纯收入3.4万元,村财收入2018年是有名负债空壳村,到2022年村财收入105万元。2022年合作社产值850万元左右,户均收入达9.2万元。

新建村先后获得“福建省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国家森林乡村”“福建省美丽乡村示范村”“福建省治理有效示范村”“福建省生态示范村”“福建省金牌旅游村”等荣誉称号。2023年被列为福建省乡村振兴促进会、基金会“百村千品”挂钩村。

一村多品

深耕特色产业优势,推动乡村一体化发展

新建村立足村情实际,采取“党员+农户”的形式,为农户提供资金、技术及相关政策的支持,发展一村多品新业态,通过“党员干部+项目”的“1+N”模式,实现果、林、茶、药、竹、蜂一体化发展,助力村财村民双增收,切实以产业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新建村景

近年来,在国强乡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新建村充分结合身处大芹山脉的资源禀赋,投资200多万元,引进凤仙单丛,建设村办集体茶厂,增加村财收入,让村民增收致富。同时,新建村还建设村办茶厂,扶持壮大茶叶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了发展特色的毛竹产业,新建村着力打造毛竹产业示范基地,投资约12万元垦复毛竹林2000亩,为周边行政村竹农种植户带来效益。

蜜柚种植是新建村的主要经济来源,新建村大力扶植蜜柚产业发展,向柚农提供种植技术等服务,也为果农提供项目资助。村中果农们则通过抖音、淘宝等平台自主售卖,实现增收。

新建村还大力发展中草药产业,建设千亩百草产业园,在林下培育天然公石松、金线莲、铁皮石斛等名贵中草药1000亩。新建村发展养护蜜蜂业,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模式,蜜蜂产业,蜂蜜、蜂王浆、蜂粉蜂酒销量良好。

此外,新建村建立1000亩生态有机菜园,发展高山富硒蔬菜业,引入台湾热销养生蔬菜山苏和台湾南瓜品种等,完善林下产品结构。

为解决村民就业增收问题,新建村通过农副产品加工业创办茶叶加工厂6家,年产值超亿元,竹木石加工业、文创产品加工业等,促进村民增产增收。

眼下,新建村各个产业齐头并进,村子也奏响了乡村振兴“致富曲”,2023年村财收入达到126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3.4万元,新建村从曾经全省有名的“空壳负债村”到如今村财过百万大关的幸福村。


生态宜居

挖掘特色资源,建设乡村旅游康养胜地

走进新建村的桃花岛观景平台,遥望柚山云雾绕,万亩生态原始森林,林下23公里马拉松跑道,一幅现代乡村画卷一览无余。

近年来,新建村以“红色文化为魂、以青山绿水为底色、以村落流水为韵、以乡土人家为本”,巧借文化造势,将古村落、林下经济、茶园观光等具有文化底蕴的景点“串点成线”,形成集修身养性、休闲健身、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绿道景观长廊。

生态绿化的新建村

新建村的特色在于始终不渝地坚持生态优先发展战略。该村突显生态宜居定位,持续对环境、道路、饮水、通信等内容开展综合整治,向上争取项目资金1200万元,建设花山溪安全水系三五村河段,拆除5000多平方米的猪圈;投入资金近10万元处理回收废弃农药瓶;实施旱厕改造项目,全村改造建设厕所10座。

新建村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及村民志愿者种植桃树、红豆杉、桂花、樱花、三角梅等2万余株,在村庄河流投放鱼苗2万多条,沿溪增设3.2公里景观栈道,绿化美化亮化了村庄;还围绕整个村庄开发一条21公里马拉松赛道,打响新建村生态旅游的招牌。

新建村景观栈道

作为福建闻名遐迩的“革命老区村”,新建村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自2018年以来,新建村深挖红色资源,将“红军洞”“红军古道”“红色文化中心广场”“红军宿营地暗夜公园”“中共平和县工作委员会旧址”展馆、“中共地下党双芦溪交通站”展厅等融为一体,打造出闽南第一高峰的“红色村”;还与漳州国旅战略合作推广“红色精品路线”,目前年游客数已超过10.5万人次,主要来自广东、浙江、江西及省内泉州、厦门等地。

2024年,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总投资300多万元的“芹溪谷·新建村”景区游客中心落成。景区涵盖党性教育基地、研学基地、康养基地、红色文化旅居基地、大芹山第一漂基地为主线的五大基地和八大文旅精品路线,实现以文化铸魂、文旅赋能,实现社会性与经济性的效益共生。

同时,新建村还修复半岭自然村古村落,充分挖掘古居、古树、古道等村落文化,发展康养休闲民宿。目前已经有五户村民和厦门大学正式签订发展民宿合作协议。该村还投入70万元建设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有针对性开设培训班,培养本土产业人才,同时开展法律、政策、道德教育。

为解决学龄儿童就近上学的问题,新建村创办的幼儿园已投入使用。同时,新建村“康养楼”落成,成为大芹山康养基地的重要配套之一,也是解决革命老区、偏远山区长期以来“缺医少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村里还准备开设两个老年食堂,把村里60岁以上老人供养起来。

新建村“康养楼”落成


来源:平和县乡村振兴促进会

编辑:文剑

审核:申和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